方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航拍图 方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12月11日,在位于方城县产业集聚区的百瑞祥伞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金属伞骨架表面处理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订单,一派繁忙景象。
“我主要是从事钢槽合碟机工作,活儿不累,时间也自由,工资分为计件和绩效两部分,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不出远门就能挣钱。”张春凡从建厂之初便在这里工作,现在已是熟练工人,说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张春凡很高兴。
目前,方城已发展制伞企业6家,合作开办加工企业(网点)23个,遍布10个乡镇,从业人员3000余人,综合年产值5000余万元。
雨伞产业的适配落地,如同镌刻在方城工业产业发展历程上的一颗“新星”,折射出方城工业产业转型跨越、孕育新机、换道领跑的务实之举。
一把伞的产业“追随者”
提起雨伞产业,追溯方城工业发展历程,它存在的年头并不长。该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当地落得下、发展快,还要从方城县早期的雨伞产业工人说起。
杨楼镇是方城县东部的一个偏远乡镇,距离县城35公里,属于浅山丘陵地带,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杨楼镇的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悄然兴起的“打工潮”,让杨楼镇一批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走出家门,南下打工。
“我是1993年经同村人介绍去的福建晋江,当时第一份工作就是雨伞制作,之后老家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人。”牛怀亮是土生土长的杨楼镇牛世隆村人,他介绍,当时能够有机会到福建打工,得益于同村人的“牵线搭桥”。
和牛怀亮的经历类似,初到福建晋江的牛恩海等人,进了一家名为富兴伞业的公司,由于当时无经验、无资金,他们就从小工一点一点干起,直到2005年,牛恩海率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牛恩海先后又创办了老牛伞业、悠然伞业等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牛恒川毕业后,也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投身制伞行业。而牛怀亮也在2008年承包了公司的两个生产配件车间,经过十年的经营后,2018年,牛怀亮在福建晋江东石镇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百顺祥伞业。自此,方城籍最早一批雨伞产业工人在福建晋江站稳了脚跟。
现在,牛恩海、牛怀亮等人都是从事雨伞制造业多年的“老手”,从生产销售到企业管理,他们样样精通,在公司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随”。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今,方城县先后有2000余人到福建晋江从事制伞行业,仅杨楼镇牛世隆村就有200余人。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众多的从业者,为雨伞产业落户方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把伞的县域“诞生记”
2020年,牛怀亮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加之当时方城县领导和杨楼镇领导及该县招商投资促进中心领导多次赴福建晋江洽谈企业回迁发展事宜,给牛怀亮回乡创业吃下了“定心丸”。
“在外面几十年,心里的故乡情结越来越重,制伞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老家劳动力充足,政府扶持力度大,就决定回到家乡,带着乡亲们一同致富。”提起回乡初心,牛怀亮动情地说。
2022年4月,百顺祥伞业落户杨楼镇,标志着方城县第一家伞骨架组装生产车间正式投入运营,由此开启了方城县雨伞产业发展“引擎”。
企业回迁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企业实施“保姆式”服务,无论是证照办理还是厂房配套、企业用工等,相关部门总是想在前、干在前,这让牛怀亮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企业生产经营一段时间后,牛怀亮和合伙人牛全栋又投资3000万元,在该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了南阳百瑞祥实业贸易有限公司,进一步健全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制伞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小一把伞,涉及的材料、配件多且杂,工序多达上百道,多数工作技术要求低,从业者进入门槛低,吸纳就业能力强。方城县是人口大县,牛怀亮凭借对行业发展的准确把握,通过免费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指导的方式,让雨伞加工在方城“遍地开花”。
位于方城县清河镇的百顺祥第十四分厂开办于2023年,主要从事雨伞的打眼、捆线、拉簧等工序,目前厂内务工群众有近百人。
“这个加工点建成后,附近很多群众来咨询报名,我们设定的工作时间很自由,有些工序还可以回家做,这样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最起码有份工作,人们不闲着。”该分厂负责人赵荣霞说,目前分厂上半年的生产总值已达10多万元,来年计划再设立一个分厂,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企业在当地得到稳定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在外从事雨伞产业的方城籍工人返乡。牛怀亮介绍,最初跟随他返乡办厂的有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目前陆续返乡的方城籍务工人员已达40多人。
方城的雨伞产业从县城开发区到乡镇伞业加工厂,从村庄伞业车间到群众在家自行加工,逐步实现了制伞行业“县有龙头、乡有工厂、村有车间、家有班组”的发展模式。
一把伞的全域“护航力”
近年来,方城县抢抓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好产业落地,聚焦制伞企业,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全力整合上下游资源,以伞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日趋显现。
方城县持续做优发展环境,坚持“重商、亲商、爱商、惠商”的原则,成立了方城县伞产业链工作专班,实行多部门联席制度,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定位,围绕企业融资、房租租金、税收优惠、所需原材料、技术人才培训、用工需求等多方面问题,专班推进,专题研究,逐一解决,全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要素保障和权益保护机制,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精准招商定位。成立服务伞企发展领导小组和伞业招商分队,深入福建晋江、浙江绍兴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度了解伞产业的产销特点、市场前景、渠道培养,并依托“方城在外优秀人才库”和“三乡会”载体,梳理出方城县从事制伞行业人员名录,实施点对点招商。根据“方城伞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方案,提出“适度发展中间环节,无限扩大两端”的产业发展建议,积极招引与伞产业相关联企业入驻县开发区。
创新发展模式。方城县按照“卫星工厂”发展定位,推行“公司+工厂+加工点”模式,依托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整合农村地区闲置场地,按照制伞加工点初级加工,分厂制成半成品或几近完工产品,再由制伞总厂合成、包装,运往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截至目前,方城制伞链条基本完备,从铸塑、中棒、伞骨等部分原材料生产,到晴雨伞、自开收伞、功能性伞具零部件制作组装,均可“一条龙”完成。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方城县坚持全县一盘棋、镇村齐发力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回迁为抓手,以低投入强带动为发展方向,紧盯乡村全面振兴主线任务,结合“一村一品”,打造围绕制伞产业、纺织服饰、玩具加工、箱包制品等具有较强带农促农的“民生产业”,建强用好乡村全面振兴新的支撑点,全力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策划:孙德中 统筹:柯杨 谢建晓 执笔:曹国宏 曹相飞 刘文举)
专家点评
一把伞背后的乡村活力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高昕
近年来,方城县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聚焦产业就业发力,深挖乡村内生动力,依托返乡创业带动,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治理强、百姓富”的新路子,为我们重新认识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功能和定位提供了崭新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希望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方城县坚持产业为民,发展富民,依托当地返乡者资源优势、劳动力富余优势、原材料产地优势,把雨伞加工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民生产业、富民产业,有效盘活乡村闲置厂房、校舍、村部等“沉睡”资源,持续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帮扶力度,引导企业向乡村腹地下沉,创新实施“1+N”生产模式,将生产车间搬到农户身边,就地就近带动3000余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也让农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进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持久动力。
方城县这种立足乡村实际、贴近农民需求、激活乡村活力的产业培育模式启示我们:延续数千年的家户小农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具有独立生存、自我发展的韧性。这种韧性能否转换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依赖于农民主体的发挥、农民需求的回应、农民利益的维护,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乡村实际,合理选择产业,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
亲历者说
拓宽家门口的致富之路
□南阳百瑞祥实业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牛怀亮
伞产业在老家的兴起并非偶然。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伞企返乡落户,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在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方城伞产业蓬勃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伞产业的队伍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小小的雨伞上编织出大梦想。
除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伞产业还为当地带来了社会效益。随着产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更加便利,环境更加优美。伞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周边的物流、包装等行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为了提升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产品创新。从时尚的外观设计到高科技的功能应用,每一把伞都凝聚着企业的智慧和心血。同时,当地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未来,我们将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让“方城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相信在伞产业的带动下,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年12月13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