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道教圣地一一三贤山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广阳镇北5公里许。海拔553米。一道道连绵起伏的伏牛山峦中,有一座山像是一位巨人面南靠北端坐着。它的主峰由三个山峰组成,中间的最高,就像是一个人头,左右峰犹如两个肩膀。关于三贤山的来历,据说跟王莽撵刘秀有关。据载,三贤山道观建于公元39年,(时东汉光武帝15年)。一天,被王莽追至此山,在情况危急之时,被在此修道的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鼎力相救,使光武帝得以脱险。后光武帝霸业建成,为感谢三位道人救命之恩,封三道人为“三贤”,赐三尖山为“三贤山”。并修庙一座,每年三月三起庙会三天,以其收禄供养三贤修炼终身,自此,三贤山道观便晓喻天下。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往返皆莅临三贤山,临山览胜,触景生情,欣然为其题曰:“出南顶越万峰唯悦此山,还西淮居三贤独乐天下”,横批是“伏牛圣观”。对联抒发了一代帝王对三贤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拨重金修葺三贤山道观,且刻联树碑立于观前。使三贤山道观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主建筑有:五极天尊殿、圣宫圣母殿、祖师殿、老母殿、关公殿、玉皇殿、云端老母殿等,总建筑三十余间。这些道观建筑群,在破“四旧”时被拆毁。1986年,在三贤山原道长李宗海的支持下,移址迁观于山脚下石坪。新观规模宏大,是原规模的两倍。现有庙宇:三清殿、包公殿、奶奶殿、祖师殿、药王殿、财神殿等。1992年道人杨清型在三贤山原观遗址处重建起一座庙观,东为真武人殿,西是一座两层楼房,上层为三观殿,下层塑有老君、药王、财神等,现有建筑80余间,神像70余尊。三贤山与石坪新观之间有幽径相连。一路有小桥流水,有山泉¨咚,有竹林掩映,有亭台楼阁,皆含诗情画意。该山道人熬制的“益母膏”为补血养气之神品,闻名遐迩。很久以前,八百里伏牛山的东头,方城县山脚下,有一个草棚子,住着母子二人。他们没田没地,靠两只手扒扯着过日子。母亲常年纺花织布,用布匹换些米面糊口。苦筋竭力,总算把儿子拉扯大了,她自己却落下一身病。儿子又勤劳又孝顺,眼看母亲虚弱的身体,疼在心里,愁在脸上,起早贪黑上山打柴,心想着用柴火多换几个钱,好给母亲治病。他立下誓愿,任凭把力使尽,也要把母亲的病治好。儿子靠柴火换来有限的钱,给母亲请医抓药。母亲一天不隔,吃了六六三十六天药,病还是没有见轻。儿子没有灰心,他又请了一位高明的医生给母亲看了病。还是打柴卖钱,抓药熬汤,又让母亲吃了七七四十九天,母亲的病还是老样子。这时候,儿子的力气快使完了,心血也快熬干了。可是给母亲治病的心还没变,劲儿没散。这天他又起早上山,干到过午的时候,憋足力气,担起柴挑子就走。刚走几步,只觉得眼前金光乱闪,眼一黑,晕倒在地上了。他只觉得迷迷糊糊地在山上走着,见前面山上坐着三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们雪白头发盖头顶,银须飘飘挂胸前,老人们向他招手,他就走到老人们跟前。一位老人说:“念你是个孝子,我这里有一包药,一把草,可以治好你母亲的病。这药就是这山上长的草熬成的。”小伙子接过草药,双膝扎脆连声道谢!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说:“我们是尧、舜和禹,我们三个都曾在这山上修炼过。”小伙子为母亲治病心切,又问老人:“这草啥时候收下能熬药呀?"他像捧宝贝一样,翻身爬起,飞跑下山,连柴火挑子也不要了。到家后,他妈吃了这药,真像神仙一把抓,病很快就好了。小伙子心里高兴,逢人就讲,还传授熬药的法儿,又治了不少妇女病。因为这是三贤显圣传授的,这座山就起名叫“三贤山”。这草和药也被叫做“益母草”和“益母膏”了。来源:南阳小帮手
版权声明: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